兰德定律:“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,85%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不慎造成的。”决策,是管理的基础,决策决定了企业发展速度和方向。今天来聊一下如何有效决策。
现代决策理论认为,管理的重心在经营,经营的重心在决策。决策正确,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顺利发展;决策失误,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遇到挫折,甚至失败。对此,在管理学理论方面成绩显著、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唯一一个学者、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•亚历山大•西蒙提出“管理就是决策”的观点。西蒙认为,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。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,管理就是决策。西蒙指出:“决策是管理的心脏,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,管理就是决策。”
有些企业就是因为管理者的决策失误而丢失了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,把市场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。在现实中,管理者不需要,也不可能事事都按照流程、步骤一步步下手解决。很多“决策”,并不是在“是”与“非”中做出选择,而是“大概这个更好”和“也许这个差一点”之间的选择。大多数选择,都是任何一项方案都不一定优于其他方案时的选择。
持有自己的见解,搜集相关事实,善用反对意见,有效决策自然呼之欲出。当然,最难还是有自己的见解,它源于实践、学习和修炼,不可能简单获得。“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,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。”管理者不仅要有自己的见解,还要鼓励下属给出见解。当然,见解的提出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就是验证了。因此决策的第一条原则就是:“除非有不同的见解,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。”对于个人来讲,除非有见解,不然很难改进自身。不断去更新思维,并用事实来验证看法,就显得非常重要了。
彼得·德鲁克在反复观察研究后,总结出了决策的五个要素。
首先,明确问题性质。判断问题到底是经常性还是偶然性,经常性事件用规则来规避,偶然性事件就特殊对待。很多管理者在判断问题性质的时候,常常错把经常性问题当做偶然性问题去解决,这是导致决策无法达成目标的原因之一。
其次,划定界限条件。如何画出边界来呢?解决三个问题:这个决策的目标是什么?最低限度达成什么目的?做这个决策应该满足什么条件?在确定边界条件这件事上,越精细、越明白,就能越有效用,越能解决问题。
第三,反复推敲方案。做决策的正确态度一定不是迎合或折中。许多管理者在做决策的时候,往往把注意力关注在其他人是否会接受这个决策、怎样做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决策。这无疑是一个很糟糕的态度,决策和用人一样,有所长必有所短,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,正确的态度应该是:研究解决问题的正确决策是什么。
第四,保证落实措施。做决策是为了解决问题,就得要想到执行这件事儿,执行的落地问题和人事选择就成为管理者的一大考验。在这个过程中,管理者需要知道决策的行动步骤,以及谁应该了解这个决策、谁来负责执行这个决策、行动要怎样设计才能让执行的人有所遵循等等。
第五,重视反馈改进。在做决策的过程中,建立起反馈机制,大量接收多方的意见。千万不要复制过去的“成功”决策,天时地利不同,形势已经发生变化,决策也是会失效的。当决策开始推行下去之后,管理者必须亲自去检查执行情况,确保不在执行层面出现偏差。
1.要么不做,要么做好!
2.只做必要的决策!
3.利益远大于成本+风险,果断行动!
1.迷茫犹豫变少
2. 后悔的情况明显减少
3. 生活变得简单有序
4. 想法一个个变为了现实